近日,上海公安机关成功破获一起电信诈骗案件,该团伙通过冒用“XX信托公司”名义,创建非法链接及二维码,仿冒其公司客户端APP发布虚假理财产品,成功骗取某女士500余万元,现部分款项虽已被追回,但对广大信托投资者来说,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仍然迫在眉睫。
无独有偶,类似的事件仍在不断上演。某女士在微信好友的“指引”下,下载了XX理财APP,该理财APP打着“投资返利”的宣传旗号,某女士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五千块钱,很快得到了返利,不仅赚了400元还顺利提现,就这样放松警惕地坠入骗局。随后她多次转账累计73万余元至该平台指定账号充值。最终,当这位女士打算提现时,发现该APP已无法登陆,而在联系“贵人”的时候,谁发现早已被对方拉入黑名单,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73万余元就这样消失了。
经调查,这类假APP终端大多需要扫码、点击“指定”链接才可以下载,这些受骗的投资者的资金流向最终都指向个人账户。警方指出,这类诈骗团队往往分工明确,一部分人负责话术诱骗受害人,一部分负责技术支持制作问题软件,还有一部分进行洗钱取现,团伙成员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境外,追偿起来的难度也不小。
随着国民财富不断增长,信托产品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但是假信托产品、假信托APP也是层出不穷,这些假APP名称往往被“包装”的与正规信托公司的名称、标识相似,具有很强的迷惑性。那么如何防止被虚假信托诈骗?
Q:合格投资者购买信托产品的正规渠道是什么?
答:通常,信托公司有两种产品销售渠道。一种是信托公司直销,多数信托公司会建立财富中心或者销售中心等营业网点。合格投资者可以前往距离自己较近的信托公司网点购买信托产品,或通过信托公司官网联系理财经理购买;
另一种是委托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监管机构认可的其他机构来代理销售信托产品。因此,信托消费者既可以通过信托公司购买信托产品,也可以通过代销机构来购买信托产品。
Q:信托消费者如何判断买到的信托产品的真实性?
答:2017年8月,所有备案成功的信托产品均取得“唯一产品编码”。信托消费者想要购买某家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可以先通过中国信托业协会官方网站,查询信托公司名单,确认信托公司的合法性;再通过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官网,查询产品的唯一编码信息,确认产品的真实性。从以上两个途径,信托消费者可以确保所购买的产品真实有效。
Q:风险评估是什么?
答:风险评估也叫风险测评,是信托公司在向消费者推介产品前,对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逬行评估,以便“了解客户”,向客户推介适合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不向客户推介超出其风险承受能力范围的产品。风险评估的有效期为两年,超过两年的应该进行重新测评。
Q:在投资信托之前,合格投资者需要做什么?
答:签署文件之前,消费者首先要完成投资者调查问卷,确认是否符合合格投资者的要求;其次是核对确认信托合同的各项条款和细则。对投资的产品信息、消费者个人认购信息进行详尽的了解和确认。
合格投资者,通常而言,信托消费者指的是信托行为中的“委托人”,是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自己特定的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使信托得以成立的人。
在我国,信托消费者可以看作是信托产品的购买者,一般门槛较高,要求能够识别、判断和承担信托产品的相应风险,购买资金信托产品时,如果是法人单位,要求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
如果是自然人,需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且能提供收入证明的,就有资格购买信托产品。
投资产品信息,包括产品名称、资金运用方式,税费承担,资金募集账号,风险揭示说明,增信方式,业绩比较基准,产品期限,付息方式等。
消费者个人认购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认购产品份额,银行卡信息等。消费者与信托公司直接签订合同,核实落款为信托公司公章。
同时,还有两个重要的认购签署环节,消费者购买信托产品应该进行录音录像,信托公司通过这一环节向消费者充分揭示项目信息及相关风险,避免误导销售和违规销售信托产品的情况发生,以此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应当将认购资金转入信托合同约定的募集账户内,且注意收款人账户名称必须为信托公司的全称。消费者还需要注意区分募集账户和信托专户,以免汇错账户,在转账完成后,消费者还应当注意留存汇款凭证。
Q:信托消费者在购买信托产品时,需要查看哪些文件?
答:信托消费者作为委托人认购信托份额前,应当仔细阅读信托计划文件的全部内容,信托计划文件应当包含认购风险申明书、信托计划说明书、信托合同,以及中国银保监会规定的其他内容。委托人需在认购风险申明书中签字,申明愿意承担信托计划的投资风险。同时,信托公司应当提供便利,保证委托人能够查阅或者复制所有的信托计划文件,并向委托人提供信托合同文本原件。